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“退房令”成一纸空文 疯狂拿地成央企自保之道?

发表于2017-02-13

来源:华尔街见闻(ID:wallstreetcn)

还记得7年前的2010年“两会”期间,央企一天之内疯狂出手,造就三个“地王”,引发广泛争议。

随后,作为央企“大管家”的国资委力排众议,坚决抛出“退房令”,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,只留下16家主业为地产的央企。

之后,国资委召开部分央企会议,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,在15个工作日内制定有序退出的方案。

7年过去了,“退房令”执行得怎么样了?

央企造就高地价半壁江山

与国资委的要求相反,央企们在土地市场丝毫没有收敛:2016年拿地支出前15名的房企中,由央企和国企组成的“国家队”占据8席,16个拿地总额超百亿的巨无霸项目中,有9家花落“国字头”。

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,2016年前5月,全国土地市场总价超过15亿元的105宗高价地块,成交总价为3288.2亿元,其中有52宗被国企获得,合计成交金额达1785.8亿元,占比为54%。其中,信达、华侨城、招商蛇口、电建地产、鲁能集团、葛洲坝、保利、中铁、中冶等央企共制造出15幅高价地块(高总价、高单价、高溢价)。

“持牌”央企成为市场主力

2016年大肆囤地的央企中,大都拥有国资委颁发的“房地产牌照”,即2010年确定了16家主业为地产的央企(一年后增加到21家),仅有信达地产和远洋地产不在名录之列。为了将已经确定的房地产主业做强,持牌央企在土地市场越来越主动,出手也越来越阔绰。

以2011年获得“牌照”的鲁能集团为例,2015年鲁能地产的销售额还只有202亿元,但其在土地市场方面却大幅扩张,当年在南京、苏州、福州三地高价抢下的4幅高价地的耗资已经超过了100亿。到了2016年,鲁能地产的销售额已经突破600亿,一年时间实现300%的增长。

疯狂拿地正是央企的自保之道?

据澎湃新闻报道,有分析认为,疯狂拿地正是央企的自保之道——央企之间存在相互合并的风险。

2015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首次明确提出“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”。之后,地产央企的重组前赴后继,同时造就了2016年央企疯狂制造高价地的现象。在21家地产央企中,有5家发起了重组:中海、招商局、中冶、五矿、保利。比如,中海与中建地产重组完成后,再并购中信部分地产业务;招商地产因为母公司资产的注入成为招商蛇口……

特别是中央巡视组痛批航天科工后,航天科工随后制定下发了《关于坚决落实巡视整改要求加快房地产业退出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下属单位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退出或转型。这对军工系的地产业务无疑敲响了警钟,于是中航工业旗下的中航地产与保利地产进行了整合。目前中航地产虽然还挂着“地产”的名字,但身份已经非常尴尬。

扩充土地储备、扩大规模、增加估值,似乎成了一些还想拥有房地产业务的央企摆脱出局风险的出路——为自身获得继续开展房地产业务增加筹码,不得不疯狂举牌。

上一页|1|
/1页